修辞手法
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互联网时代,当滥用极限词的虚假广告搭上技术的便车,其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视。起起伏伏的价格、稍纵即逝的福利,常令人眼花缭乱、无暇思考。销售渠道的丰富多元、广告形式的灵活多变,也对监管的覆盖面、精准性、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C.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选C。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技术”比作“便车”。A项运用了借代,用“孤帆”代指“船”。B项运用了反问,“肯为君王卷土来?”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加强了表达的语气。C项运用了比喻,将“江水”比作“明镜”,将两岸青山比作“屏风”。D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运用了互文;“将军”对“壮士”,“百战死”对“十年归”,运用了对偶。
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当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地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地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它们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A.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解析:选C。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告诉”赋予“莺燕”人的形态。A项运用借代,“佩玉鸣鸾”代舞女。B项运用对比,以战士在沙场拼死作战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C项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手法。“花溅泪”,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D项修辞手法为用典,同时也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诗人一般年轻。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十分贴切。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道、速写单纯的结构方式,多做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做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A.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
解析:选A。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结构方法的文章比喻成缀上了一串闪光珍珠的斑斓彩带。A项“芦柴棒”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铁门比作“红砖罐头的盖子”,将女工比作“鸡鸭”。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工住的房屋比作“鸽子笼”。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工的手脚比作“芦柴棒”,将女工的身体比作“弓”。
4.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网络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一直在推动传统艺术的演变,但新生态的形成需要时间,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引起质变。“云”文艺热潮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成为传统艺术转型的一副催化剂。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精华。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之美,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解析:选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催化剂”为暗喻,本体是“'云’文艺热潮”。A项“发扬国光”运用反语手法;B项“永远地睡着了”运用讳饰手法,指人去世;C项用“起舞”来写“白杨树”,运用拟人手法;D项“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为否定喻,二者皆为比喻,本体是“秋”。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21世纪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日益普遍,各种写作软件层出不穷,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以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作品。对于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们的评价并不高,更倾向于视为一种由机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戏。它可以逼真模仿,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甚至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就不是其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的表达。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识在内的生命。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人工智能,显然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字。单从字面来看,这些文字也会具有其字面的意义。但一旦用上“知人论世”的标准,这些作品就可能现出原形,丧失被称为“作品”的资格。
A.排比 双关 对比 B.对偶 顶真 双关
C.排比 顶真 对比 D.对偶 顶真 对比
解析:选C。“它可以逼真模仿,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是排比;“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是顶真;“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字。”将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和未来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进行比较。没有双关、对偶。
6.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泛舟昌化江看木棉花,两岸美景别有洞天。江畔山峦层叠,森林苍茫,绿肥红瘦。艳若云霞的木棉花,尽染丛林,或表现出豪放不羁,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簇簇花影倒映江中,被江水摇曳出几分飘逸,几分灵动。一条流动的江河,一幅飘动的绝美画卷,让游人纷至沓来,为的是一睹昌化江畔这场轰轰烈烈的花事。
解析:画线句子中的“豪放不羁”“矜持不苟”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精神品质,使自然事物具有了人格特征,使读者更真切地领略木棉花独特的情态和气质。“摇曳”一词把江水人格化,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别具一格,使景物描写鲜活生动,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花影随江流飘动的美丽姿态,更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中“一条流动的江河,一幅飘动的绝美画卷”,可知,借助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答案:“豪放不羁”“矜持不苟”等词语赋予木棉花人格特征,“摇曳”把江水人格化;这样写能使读者更真切地领略木棉花独特的情态和气质,感受花影随江流飘动的美丽姿态,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7.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4分)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所有的幸福都到来,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
解析:题干中“夸张具有夸大性”提示了答题的方向。画线句中就采用了夸张的形式,并且属于夸大性夸张;“所有”“全”,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所有的幸福”“心灵深处的美感”分别体现了作者满满的幸福感和对美感的全方位领悟。
答案:句中“所有的幸福都到来”和“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所有的幸福都到来”运用夸张,凸显了作者满满的幸福感;“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运用夸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美感的全方位领悟。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种“信”,是一诺千金、兑现承诺,更是对铮铮誓言的一生坚守。在诚实守信模范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生为烈士守陵的徐振明,他用坚守履行承诺。我们要像他们一样,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做一颗闪亮的“螺丝钉”。在孝老爱亲模范名单中,我们看到了带着瘫痪妈妈上大学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刘羲檬,用柔弱的双肩为母亲和家庭撑起一片天;我们看到了河北衡水退役军人张志旺,卖掉房产为母亲治病,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多年的哥嫂……我们要像他们一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己的善念,展现自己的善良,书写自己的善行。我们要自觉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蔚然成风。
解析:分析排比句的构成,要指出构成排比的几个短语或句子,分析其结构特点。“坚定自己的善念”“展现自己的善良”“书写自己的善行”这是三个动宾短语构成的短句,句式保持一致,结构整齐。分析表达效果,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形式上主要是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内容上主要是强调突出,三个句子从“善念”“善良”“善行”等不同角度彰显道德模范的高尚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答案:①“坚定自己的善念,展现自己的善良,书写自己的善行”,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句式一致,构成排比。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③表达了作者对学习全国道德模范的思考和认识,也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9.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其效果。(4分)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解析:画线句连用三个“没有……怎能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反问兼排比句式,“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运用一系列四字成语作为定语,更有力地说明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强调热爱、追求、忘我等“心性”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且三个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可以使文本语言节奏鲜明,反问句表达肯定的语气强烈,论述气势充沛,加强语气,观点更鲜明,情感更强烈。
答案:①排比。效果:增强语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内容集中,更有力地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还需要一流的心性的观点。②反问。效果:加强语气,观点更鲜明,情感更强烈;强调热爱、追求、忘我等“心性”的重要性,更有力地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还需要一流的心性的观点。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解析:“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轻薄儇佻”是指浮薄轻佻。“老气横秋”和“轻薄儇佻”都是四字短语,并且意思相反。“望而生畏”是指看见了就害怕。“避之若浼”是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望而生畏”与“避之若浼”也是四字成语,且意思相近。上下句共同指出了老少两种极端气质的人都不适合交朋友,意思是相近的。上下句每句都是11个字,“老气横秋”对“轻薄儇佻”,“望而生畏”对“避之若浼”,且上下句都运用了“则”,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使得语言整齐凝练,富有韵律。同时,两种极端对举,使分析更加全面,充分论证了“年长的一方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的观点。
答案:①上下句意思相近。“老气横秋”与“轻薄儇佻”都是四字成语,且意思相反;“望而生畏”与“避之若浼”也是四字成语,且意思相近。上下句共同指出了老少两种极端气质的人都不适合交朋友。②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上下句都是11个字,“老气横秋”对“轻薄儇佻”,“望而生畏”对“避之若浼”,对仗工整;都用了“则”字。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③对偶的使用使得语言整齐凝练,富有韵律,同时,两种极端对举,使分析更加全面,充分论证了“年长的一方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的观点。
11.反问句比一般陈述句更具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结尾句子所用的反问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可见“从俗从众”,有的时候也会造成不适感。而避免不适感,一方面要从得有理有据,不能将错的硬掰成对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用既谨慎也开放的态度对待字音演变。毕竟,语言是我们日日挂在嘴边的交流工具,也是文化流淌千年的重要根基。尊重我们的文字,既要方便当代人畅所欲言、不拗口的日常使用,也要尊重古人挥卷豪放的笔墨和吟咏动人的长歌。况且,就连今天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南北方人尚且存在争议,更何况我们的语言呢?
解析:反问句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用“吃元宵还是吃汤圆”做类比,肯定了语言中的读音存在争议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加强了肯定语气,使前文“语言既要尊重日常使用,又要尊重古人”这一说理更清晰,更有说服力。反问的句式是只问不答,而答案自在其中,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用“吃元宵还是吃汤圆”的生活实例与语言的读音存在争议类比,最后运用“更何况我们的语言呢”这一反问句,进而让读者深深的思考“语言如何从俗从众”的问题。
答案:①加强语气,使对“语言既要尊重日常使用,又要尊重古人”这一看法表达得更加清晰、有力;②引发思考,将“语言如何从俗从众”与“吃元宵还是吃汤圆”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
收录于合集 #语言文字运用
3个
上一篇语言运用基础知识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词语下一篇语言文字运用——句式运用、句式变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